池满萍委员:
您好!
您在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抓好民营企业人才培养的建议》的提案(第55号)已收悉,我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研究,认真办理,现将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摸清家底。根据全国和省、市“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方案安排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印发《关于全力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的通知》,明确全年建设“万企兴万村”结对帮扶点100个。召开全市“万企兴万村”行动推进会,对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评定了市级“万企兴万村”行动示范实践基地,建立健全市、县(区)工商联领导班子成员挂联“万企兴万村”行动示范点制度,开展各类专题调研10余次。组织市、县(区)工商联参加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台账管理工作培训会1次,转发全国《关于开展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台账管理工作(试运行)的通知》,印发“万企兴万村”行动台账信息采集表,全面收集各县(区)民营企业投身“万企兴万村”情况,目前全市“万企兴万村”台账已入库民营企业81家,做到全市工作情况底数清、情况明。
二、建立机制。一是加强校企人才共育。围绕企业产业需求办专业,以现代农业、旅游康养、现代医学等专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劳动力密集专业。市教体局推动市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新增了中西餐烹饪、建筑工程施工、运动训练等16个专业。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把学校办成企业的培训部,把企业办成学校的实习部,把企业技能需求及时有效的转为育人的要求、标准、方案等。指导通江职中与通江漫山红公司就银耳产业合作,建成2000平方米日光温室仿野生银耳生产场3个、食用菌种厂1个,解决了学校学生实训和通江片区两耳一菇种植人才的供给。与中国芦笋研究中心、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建立种、产、学、研基地,推广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机械化除草等新技术,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1700余名,有效助力企业有序发展,也为企业在“万企兴万村”行动中更好发挥作用提供了坚实的智力和技术支撑。二是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市农业局按照“一个产业一大龙头”思路,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持续实施100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培优计划,巩固20家市级龙头企业培育成果,争创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和基层体系建设,开展农民培训和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1000人。重点加强乡村农技员、畜牧员配备和培养,健全基层农技人员专编专岗专人专用的体制机制。三是着力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市人社局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广泛开展企业职工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通用职业素质综合培训、技能等级资格培训、高技能人才和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培训。四川羽玺电子、巴中保安等12家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15期900人,265家企业11901人参加以工代训,有效提升职工技能水平。
三、强化保障。为切实加强人才招引保障,市委组织部牵头实施了“百千万引才工程”,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助推“三市两地一枢纽”建设,市财政局充分整合资源,配套了“巴山优才”发展专项资金,制定出台了《加强现代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的九条措施》《加强基层治理人才支撑的十条措施》《巴中市“巴山优才培育计划”实施方案》和《人才下乡万里行活动方案》,将重点民营企业人才引进、急需紧缺专业大学生定向培养、巴山农业大师、巴山工匠以及市级专家人才服务团等涉及民营企业和基层人才招引和培育所需经费纳入市级财政统筹保障,建立了人才发展财政投入稳定保障机制。
四、跟踪督查。市委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把“百千万引才工程”工作成效纳入人才工作年度绩效考核,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等部门协同联动,将人才工作纳入市委党建工作重点,采取线上线下、整体联动、内外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推进人才工作全面落地落实,着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池满萍委员,再次感谢您对市工商联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根据您的建议,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部门间联动协作,聚焦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定位和“两主三基四向发力”总体思路,着力在人才招引、机制建设、措施保障和跟踪问效上下足功夫,重点解决民营企业人才难题,为高效服务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助力全市后发赶超振兴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巴中市工商业联合会
2022年7月28日